第十九章 山贼的痛
作者:王再世      更新:2022-10-17 16:47      字数:2349
       “艹!”

       挠了挠头,李济民才想起自己忘了一个很关键的问题。

       《军地两用人才之友》记载了如何搭建温棚,这不假,但……

       温棚是需要用到塑料膜或玻璃的。

       这两样东西,李济民都没有。

       更离谱的是,《军地两用人才之友》中并未记载如何手搓玻璃。

       只知道个大概的李济民明白,想把硅石烧化制作玻璃,首先要把温度加热到接近两千度。

       塑料更不用说,以石油中的成分为原材料。

       尼玛,我上哪去搞这些东西。

       艹了。

       话已经放出去,总不能反悔吧?

       想不出来的李济民决定摆烂,索性不去想,转头去处理瘟疫。

       在三沟村还没搬迁时,李济民就已经着手处理瘟疫了。

       瘟疫,说起来也简单:

       处理瘟疫的人穿着专门的长袍,戴着伍氏口罩,用特制的工具,病人要被隔离开,一切相关物品都要经过高温杀菌消毒。

       在李济民的控制下,三沟村的病患数量直线减少,只是……

       搬迁后,由于移动的原因,瘟疫又增长了些许。

       都是时间问题。

       简易的帐篷,成片排列,穿着防护服的人们在里面来回穿梭,不时地拖出一具尸体和不少生活用品拿去焚毁。

       灯火在夜晚异常明亮,医疗小队还在忙碌。

       对啊,灯!

       眼前一亮,李济民突然想到用灯代替阳光,温室也就不需要玻璃了。

       只要能找到发出耀眼光芒又能持续燃烧的材料制成灯,便能勉强代替阳光。

       比不了阳光,但是也比没有强。

       想到这里,李济民来到森林中,寻找着他需要的那种材料。

       答案呼之欲出,松树。

       森林中有不少松树,只要用这些树木作为燃料,李济民确信自己可以搞出升温发光两不误的温室灯。

       回到村内,发现土地被建筑队开垦了出来。

       按照李济民的想法,村民们五十个人一个小队,彼此分工明确,男女一致,工作效率大幅提高。

       饿怕了的村民们听说李济民有办法能在冬天种田,顿时来了兴致。

       开垦土地的技术含量不高,无非就是清理出一片空地,翻一遍土,撒些草木灰等肥料罢了。

       向小队中的村民们展示了一下温棚的搭建方法,李济民告诉村民们耕地的每一处都要如此做。

       温棚做起来其实很简单:

       搭一个墙厚的房子,屋顶换上玻璃或者是塑料,天冷的话可以在晚上盖一层干草,里面烧上几个煤炉。

       本来屋顶是需要朝着太阳的角都倾斜过来增大阳光照到的面积,但现在看来是没必要了。

       玻璃都没有,一切根本无从谈起。

       在温棚搭建完成以后,李济民就可以在里面布置一个吊灯,用磨成粉末的松木、树脂、膏油作为燃料让燃烧的光芒亮一些。

       燃料消耗将是一个恐怖的天文数字。

       幸好李济民生活在山里,目前不成问题。

       环境问题等发育起来再搞就好了,命都要没了,还管什么环保。

       说到燃料,李济民还想起了一件事:

       蜂窝煤!

       把煤球改进成蜂窝煤,就可以节省不少煤炭消耗。

       前世这个简单的发明,让能源消耗减少了不知多少倍,煤炭的价格才降了下来。

       虽然现在没有煤矿,但冬天也免不了要烧炭。

       炭制作成前世烧烤时看到的样子,原理也是一样的。

       说干就干,李济民转头就朝着负责砍柴的小队所在地前进。

       ……

       “你说的是真的?”

       坐在大当家的位置上,杨文兴有些怀疑。

       那么大的车队,满满登登全是粮食,爽快留下半车给手下小喽啰?

       什么人出手会如此豪横!

       点点头,叶勇答道:“没错,他们自称是起义军的人。”

       满不在乎地摇摇头,杨文兴表示起义军多了去了,山寨上的中小头目有三分之一都是起义军出身。

       另外三分之二基本是逃亡的明军、被打散的明军和少数实力强横的匪徒。

       周围几家山寨基本都是如此。

       起义军和明军军官凭借着相对出众的战斗经验在黑道混的很开。

       即使普通明军士兵,也能用装备换来不错的地位。

       “看打扮,不像普通起义军成员,有可能是逃出重围的起义军首脑人物。”

       回想见到李自敬和李济民两人的打扮,叶勇分析道。

       核心人物?

       思索片刻,杨文兴也听过风言风语。

       明末,水浒已经相当流行,无论土匪还是起义军都接受用绰号来称呼核心人物。

       起义军声势浩大,势力分成多个部分,不同部分的领袖称号也不同。

       其中,战斗力最强的,是号称“闯王”的一个中年人。

       早年也是官兵的一员,因为军队不发饷造反。

       手下最得力的干将是三兄弟:赛黄巢、闯将、撼天星。

       至于真名叫什么,无从得知。

       为了避免被查到籍贯进而株连家人,土匪和起义军都不报姓名。

       以起义军的名义做事,还搞到这么多军粮,这批人真是闯王麾下的那三人吗?

       是又怎么样,起义军兵力数倍于官兵,不还是被官兵分化瓦解,逐个击破了。

       即使真的是他们,现在也难以力挽狂澜。

       “他们带头的是两个人,应该不是。”

       摇摇头,叶勇也觉得不可思议。

       “罢了,”杨文兴不去细究,“把这封信交给丰台岗的刘寨主,提醒他小心些,另外让兄弟们加紧收割。”

       是的,山贼也是要耕地的。

       说是大口吃肉,大碗喝酒,实际上就像八小时工作制一样从未落实。

       尤其是荒年,有钱谁做山贼,没钱不耕地要死吗?

       只靠抢来的粮食,根本不够用。

       要是杨文兴得知李济民不但不用抢劫,甚至还有钱买粮食,估计要把下巴惊掉。

       静寒山上总共五百多人,大多挣扎在生死线上。

       山贼头子杨文兴,能吃到的不过是青菜杂粮。

       摇摇头,杨文兴知道今年的收成并不好,这次劫掠来的粮食也是杯水车薪。

       “唉——”

       长叹一声,杨文兴抬头望天。

       若能活下去谁还会做山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