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95章:替我养兵
作者:陋之堂主      更新:2022-08-09 21:00      字数:2607
       杜书贤带着解忧卫去追寻蝗虫的踪迹,并准备对其进行扑杀,可是他们显然对自己的敌人一无所知。

       大军和蝗虫打了一场遭遇战,一开始还可以进行有序的反击,可是当真正的蝗虫群将他们覆盖以后,哪怕精悍如解忧卫,依然感到难以招架。

       杜书贤手中现有的工具就是一个网兜,这个网兜能干嘛用呢?“

       有了!网兜有一个长长的竹竿把手,用来敲击地面的话就能发出声音。

       于是,按照解忧卫之前操训时的号令鼓点,杜书贤用竹竿敲击地面,发出节律的声音。

       杜书贤附近的几个士兵听到了熟悉的鼓点,立刻明白发生了什么,大家都跟着一起敲打起来。

       有竹竿的就敲竹杆,没有竹竿的就敲兵器,总之就是要把鼓点传递给身边的同袍。

       这个鼓点的意思所有人都明白:原地坚守。

       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下,解忧卫的士兵再次展现出了强大的纪律性。

       任凭蝗虫肆虐,在每个人的脸上撞来撞去、钻进士兵的衣服里,可是没有一个人乱动。

       所有人都保持着同一个节拍,规律地打着鼓点。

       直到蝗虫的中心区飞离开去,外围的蝗虫密度终于没有那么高了,鼓点的节奏突然发生了改变:“反击!“

       随着新指令的下达,所有的士兵几乎同时睁开了眼,刚才积累的憋屈要在这一刻尽情释放。

       网兜作为灭虫利器再次发力,一网兜能扣住十几只虫子,然后交给队友将其踩烂。

       直到这波蝗虫基本过去,杜书贤才来得及看看周围士兵的情况。

       大家的惨状都差不多,每一个人都被蝗虫咬了,身上和脸上都留下了许多红色的血点,还有一部分已经起了疹子。

       此时杜书贤的想法是:“如果此时能够获得前世的杀虫剂就好了,用飞机追着蝗虫喷洒,立马就能灭了这帮畜生。“

       在这个时代拥有杀虫剂和飞机显然是不现实的,还是应该从现有的工具中寻找些灭虫的方法。

       他所能想到最好最有效的办法,还是发动最广泛的群众共同参与进这场灭虫战役当中。

       于是杜书贤派出大量传令兵,向周边各个府县、村镇直接传递命令:凡是抓住蝗虫者,可到府县城内换得等重十倍的粮食。

       自从这次遭遇之后,杜书贤就一支追在蝗虫群屁股后面跑。

       可蝗虫就像故意躲着杜书贤一般,他们竟然也没有遇上过。

       好在那用蝗虫换粮食的命令一下,群众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,无论男女老幼全都拿起工具去抓虫。

       很多规模较小的虫群就这样直接被屠灭,几个大规模的虫群在经过几次衰减之后,慢慢地也不成了气候。

       两个月以后,柳州府和百道府的蝗灾已经基本灭绝,工作的重点已经变成了整修地皮、灭杀虫卵。

       到了这时候,本地的治理已经不再需要杜书贤的助力了,所以他自然也就班师回朝了。

       回去的路上,他和常玉春会合以后,还发生了一段有意思的对话。

       常玉春问:“杜公,我这次奉命去百道府支援,可其实我们并未跟蝗虫遭遇,蝗灾就过去了呢。”

       杜书贤说:“那你比我幸运,我和解忧卫跟蝗虫打了一仗,可是被咬惨了,吃了几剂汤药才把疹子压下去。”

       常玉春连连摇头:“不,我想说的不是这个,我是觉得,我们这些人似乎对此次蝗灾并没有做出什么贡献。”

       杜书贤答道:“我们来了,这就是贡献。就好像镜庭府旱灾的时候,我不得不去,尽管我不会生产水,可是我依然要去,就因为大家叫我杜公。只要有我们在,这些百姓心里就有底,灾情再严重也不会怕、不会乱,最终就必然可以安然度过。”

       说到这里,杜书贤特意强调:“许多时候,我们只需要待在这里,这远比我们亲力亲为更重要。”

       “可是,”常玉春紧接着又提出一个疑问:“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一件事,似乎让百姓扑杀蝗虫并没有对蝗灾起到决定性的效果,许多蝗虫似乎是自己死掉的。”

       杜书贤点点头:“你看的很对,蝗虫的寿命也就是两到三个月,从起灾到现在,这一波蝗虫差不多确实该死了。所以我们工作的真正重点,其实是防治虫卵才对。”

       常玉春又不明白了:“那为什么要让百姓用蝗虫换取等重十倍的粮食呢?自然死去的蝗虫被村民捡了去,成麻袋地往回换粮食,这可是一比极大的开销。”

       杜书贤说:“这当然是为了赈灾了,百姓不能没有饭吃,用这个名义发放粮食可以替代我们直接出资赈灾。这样一来,百姓们也有了粮吃,既可以避免人们产生对救济粮的依赖,又能够把大众多余精力宣泄出去。”

       常玉春似乎明白了:“避免救济粮依赖是为了防止百姓们产生惰性,释放精力是为了防止他们闲中生乱、无事生非。”

       杜书贤点头称是:“不错,你已经明白了。就好像镜庭府的时候,我一边组织百姓自救,一边想办法帮他们恢复生产,直到他们有能力度过难关才肯走。如果什么都不做就直接让百姓领救济粮的话,以后就会在他们的心里埋下懒惰的种子。”

       杜书贤再次强调:“那些只懂得等待救济的民族,是悲哀的民族;只懂得乱发救济的国家,是无能的国家。无论他们看起来又多么强大,终究是还是会被历史淘汰的。”

       ……

       俩人聊了许久,话题突然一转,杜书贤问:“百道府的兵力有多少,粮草又还有多少?”

       常玉春说:“百道府现有兵员二十五万人,粮食倒还算富裕。各地援助来的粮食加上本地产的高粱,至少够四五个月的,能够坚持到下一季收成了。”

       杜书贤怀疑自己听错了:“什么?经历了蝗虫之后,百道府竟然还有粮食产出?”

       “哦,是这样的。”常玉春解释道:“百道府种了许多高粱,高粱被蝗虫吃的时候尚未抽穗,虫子咬不动高粱秆,只是把皮和叶子吃掉了。这不,高粱又长出来了,而且有了蝗虫屎作肥,百道府这一季的高粱穗竟然长得颗颗饱满,取得了大丰收呢。”

       “这倒是意外之喜,”杜书贤想了想说:“柳州府的存粮比较少,只够不到三个月了。你回去一趟,从百道府运十万石粮食到柳州府去。”

       常玉春颇为不解:“可这样的话,百道府的粮食也不够用了呀。”

       杜书贤说:“这就是我要你去传达的第二件事。百道府此时应该削减军粮开支,由胡达海带领肥猛、雷贺彪以及百道府十万大军,秘密送到大江对岸的青竹府去休养。”

       见常玉春没懂,杜书贤解释说:“叶春安和周步瑶正在青竹府招兵,根据他们传回来的消息说,米泛不仅愿意帮他们养兵,甚至还期望兵力能够达到三十万。”

       常玉春犹豫了一下,还是明白杜书贤的意思:“原来杜公是想让江南帮我们养兵,这个想法实在太有想象力了,这样一来,柳州府和百道府的粮食就都够吃了。”